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做慈善时总爱“抱团”?

马奎斯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2021-09-05


在西方,很多富有的企业家喜欢通过成立私人基金会办家族企业成立捐赠者指导基金,或者以个人喜好来为慈善做捐赠。

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的“强盗大亨”时代,以卡内基和洛克菲勒为代表的企业家点燃了美国工业革命,完成了个人财富的巨额积累。


左,安德鲁·卡内基

右,约翰·洛克菲勒


那一时期的美国企业家除了创办极具影响力的企业之外,还把大额捐赠投给他们中意的公共事业,比如医疗公共图书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研究型大学等等。



最近10年里,中国新晋富豪和企业家的慈善兴趣和捐赠水平,尚难与美国很多当代商业精英比肩。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公共灾难,大大激发了中国企业家的捐赠额,慈善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


根据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民营企业家调查数据简介》,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企业家慈善捐赠增长了三倍多。

并且根据中国慈善发展年度报告,2007年至2014年间,相比于下降的个人捐赠的比例,中国企业家集体捐赠的比例却有所提高。


在过去5年里,在与中国企业家的访谈中发现了他们对于慈善态度的变化:无论是其追求的目标(致力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是采取的方式(协同合作),很多企业家的行动经常表达出一种集体式理念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希望维护环境可持续性时,他没有像美国企业家那样创办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相反,他组织召集了一群理念相同的企业家,共同发起了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在发起该基金会时,马云甚至邀请了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腾讯的马化腾。


  什么是中国集体式慈善? 


不同于单打独斗,集体式慈善用动员企业家群体的方式,来引导和动员经济和社会资本来回应社会需求。

根植于传统文化,现实环境和个人经历影响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集体认知,而集体认知则激发集体行动

最有效的集体行动方式之一是开展集体投资。已有成效的实践,比如对全球环保实施大额资助的中国全球保护基金;通过众筹倡导活动而专注与集体投资的益启慈善;由13位浙江企业家出资发起的敦和慈善基金会等等。


 为什么集体式慈善在中国发展起来? 


中国企业家用这种方式做慈善的原因,有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也受到古代慈善渊源的影响;同时,注重“关系”也让中国企业家们选择集体做慈善。当然,用不做出头鸟的方式,但仍能补充政府职能、制度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01

中国传统哲学根基


儒家思想将集体主义价值观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佛、道两教相信慈悲心是重要的社会美德,应关心他人需求。这些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为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基础


89%的中国商业领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遵守商业道德,正直地经营企业”(《财富》中文版对企业管理层的调查)


02

古代集体慈善渊源


宋代(公元960-1279年),政府通过注入设立专用财政账户,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等方式组织了制度化的慈善活动。

明朝后期,一位名为杨东明的中层官员在家乡创办中国历史上首个慈善组织同乐会,后改为同善会。他说服了社会人士捐资,修路建桥,扶贫救济。

清朝末期,洪涝频发,清政府应对乏力。江南商业团体、黄洋慈善团体、国际联合救助协会等慈善团体逐渐成立,帮助受灾民众,支持慈善活动。


03

特别看重“关系”


中国人格外看重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中国企业家的慈善实践上。

关系”的深刻地潜入在中国文化中,包含了社会资本社交网络个人的人脉资源

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家认为在做生意时“关系”是仅次于技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该调查还发现,关系和慈善捐赠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企业家越是认为关系重要,慈善捐赠就会越多

04

制度缺位


基础制度薄弱对集体式慈善影响颇大。中国企业家们在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之外,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来推动体制允许下的基础建设。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私营企业在填补制度缺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近三分之二的中国企业家表示会承担社会责任


集体式慈善的启示 


研究中国的集体慈善模式,一个问题会自然出现:集体式慈善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

传统上,西方慈善文化被其他国家是为值得效仿的典范。而现在,中国企业家的数量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想法、视角和行为很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

集体式慈善本身也许会被世界各地的慈善家视为一种新兴模式

虽然中国集体式慈善有很多优点,但也要对它批判地审视。在实践中,中国商人不是总能恪守上文提到的道德观和传统文化提倡的价值观;同时,企业家们偏爱集体捐赠或匿名捐赠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种方式能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保护,从而避免社会关注引发的财富来源调查

了解集体式慈善,有助于回答为什么中国企业家们不像西方同行那样,大张旗鼓地以个人名义捐赠,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商业模式、慈善环境以及根植于他们之中的中国文化。(编辑/刘新童)






来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2

作者:克里斯托弗·马奎斯  李奇  乔坤元

译者:游海霞

原文标题:中国慈善的集体行动模式




欲读全文,可扫描如下二维码获取实体书和电子书~~


京东


当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